6月12日,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寧東鎮建安社區的“美麗工坊”里,10多名“織女”圍坐在一起,一邊靈巧地編織著手中的毛線,一邊嘮著家常。五顏六色的毛線在她們手中翻飛,逐漸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。居民馬哈各每天送孩子上學后,便會來到“美麗工坊”編織。“手工編織收入加上公益性崗位,每月收入3000多元,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啦?!彼_心地說。
“自2021年組織轄區婦女開展手工編織以來,一方面幫助她們穩定增收,另一方面也促進各族群眾的團結和交流。目前,我們社區有100多名‘織女’,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,一年創收50多萬元。”建安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夏介紹,社區還打造了“共建共安·一家親”互嵌式社區品牌,讓各族居民共居共學、共建共享,其樂融融。
寧東鎮全面實施“民族團結+社區治理”模式,5個城市社區各顯其能,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團結“一家親”品牌,形成了各族群眾團結和睦、互嵌共融的生動局面。
寧東鎮中心區社區以打造“近鄰同心·一家親”互嵌式社區品牌為契機,促進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。在這里,各族群眾親如一家,回族居民與鄰居們分享自家特色美食,漢族居民也會將自家小院種的蔬菜送給回族鄰居,大家和睦相處。社區居民姜麗鳳是漢族,她嫁入回族家庭19年,夫妻恩愛、婆媳和睦,成為社區民族團結的典范。“我和丈夫是大學同學,談婚論嫁時父母都支持,如今日子過得和和美美?!苯慀P說。
梅苑社區則打造“互助和諧·一家親”互嵌式社區品牌,著力增進各族群眾的凝聚力和認同感。圍繞“藝繪中華·味聚團結”主題,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活動。各族群眾會聚一堂,制作象征著56個民族相親相愛的“民族團結一家親烤饃”和石榴花饃饃。今年,社區又打造了“星火服務公社”、“婦女抱抱團”、社區“早餐鋪子”三大特色品牌,凝聚各族群眾,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。
靈新社區通過開展創業之星、技術能手、務工標兵等評選活動,激發移民群眾的內生動力,繪就“鄰里攜手·一家親”的幸福畫卷。居民穆長軍從西吉縣移民搬遷到寧東鎮后,承包了一些水電、維修、綠化等小工程,生活逐漸好了起來。2019年,在社區的牽頭下,他組織四五十名移民成立小工隊,帶著鄉親們一起干。他們干活踏實能吃苦,年人均收入達6萬多元。靈新社區黨支部書記劉雙麗說:“我們不斷深化‘扶智+扶志’機制,幫助移民實現從‘異鄉客’到‘新主人’的轉變,為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發展共同體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?!?/p>
黎明社區87%的居民是外來務工人員,社區通過打造“互嵌促融·一家親”互嵌式社區品牌,實現了各族群眾的交流交往交融?!胺昴赀^節,來自五湖四海的居民紛紛展示家鄉特色美食,云南七彩米飯、陜西爐饃饃、重慶合川桃片糕、浙江桂花糕、東北黏豆包……各族群眾圍坐在一起品嘗美食,體會團圓的味道?!崩杳魃鐓^黨支部書記俞海佳說,通過這些活動,大家的距離更近了,心也更齊了。(記者 賈莉)